未分类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拒絕內耗

Sponsored Ads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

有時候,一天下來感覺心力交瘁,特別累。

Sponsored Ads

細細想來,似乎又沒有做很勞累的事,總有被掏空的疲倦感。

這就是“自我消耗”的表現。

美國心理學家鮑爾斯特指出,儘管你什麼都沒做,但每一次選擇、糾結、焦慮,大腦都會消耗心理的能量。

以至於執行力受到阻礙,最後導致身心疲憊不堪。

生活中,自我消耗的場景隨處可見:

生活出點小錯,便覺得所有人都在嫌棄、指責你;

別人的一句話,你會在心裡揣測半天,浮想聯翩;

想做一件事情,卻又害怕做不好,害怕失敗,瞻前顧後…

真正讓人疲憊的,不是工作和生活,而是這3種內在消耗。

Sponsored Ads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拒絕內耗

有一位哈佛商學院的終生教授,學術成果豐碩,年薪高達6位數。

然而,他卻說:“每天一上班,我都感覺自己像個失敗者。”

別人表示難以置信,教授解釋道:

“每天早晨我到辦公室時,就會清醒地意識到,左邊那間辦公室的教授是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我永遠也拿不到這個獎。

我右邊拿獎辦公室的教授已經寫了12本書,而我連一本書都沒寫過。

為此,我沒有一個早晨不是在自卑的痛苦中度過的。”

教授只看到別人的優秀,看不見自身的光芒,被自卑陰鬱的情緒籠罩,飽受折磨。

哈佛教授亦是如此,我們又何嘗不是?

在意別人的成就,在意別人的評價,時常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之中。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拒絕內耗

週迅和黃覺在接受《人物》採訪時,黃覺講過一件趣事。

十幾年前,黃覺和周迅見面,周迅提著一塑料袋礦泉水,穿著一雙鬆糕鞋。

黃覺乍一看覺得極不協調,便無意說了一句:“這鞋太難看了。”

沒想到,這句話在周迅心裡扎下了根,每次見到黃覺,周迅都會問:“哎,看我的鞋好看嗎?”

週迅還坦言到,自從那次之後,出門挑選鞋子成了她的一大生活障礙,不知道該穿哪雙好。

儘管過了十幾年,周迅依舊耿耿於懷,略帶情緒地說:

“黃覺在我生命裡是重要的人,你怎麼會說我鞋難看呢?”

矛盾的是,周迅因此困惑了十幾年,但黃覺並未真的質疑她的審美,只是一句無心之言。

很多時候,不是別人的光芒太耀眼,也不是別人的言語太無情。

而是,你對別人的在意度太高,進而讓降低了對自己的認可度。

目光注視著別人,勢必會模糊自己。

正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書中所說: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自我否定和批判,是世間最殘忍的心理戰役。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拒絕內耗

前幾天,一張聊天記錄截圖登上熱搜,引發一場“社交敏感度”的話題討論。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拒絕內耗

網友問朋友:“起床了嗎?”

因朋友只回復了一個“嗯”,網友便在內心上演一出大戲:“你是在生我的氣嗎?”

然而,這句話的背後,往往還有更多的潛台詞:

“我做錯什麼了嗎?”

“怎麼變得這麼冷淡?”

“是不想收到我的信息嗎”。

一張簡短的聊天截圖,引起近700萬網友的共鳴,同時,也暴露出社交中的我們到底有多敏感。

別人的每個眼神,每句話,你都異常敏感,不自主地反覆揣摩,往自己身上聯想。

網友@內向星球就是這樣。

有次,部門同事一起聚餐,他提議並預訂了一家火鍋。

用餐期間一直很愉快,只是有位女同事感嘆說肚子疼,他便記在心裡。

結束回家後,聽說女同事肚子依舊疼得厲害,不停地跑廁所,還去了醫院。

第二天,他見女同事請了病假,心裡很不是滋味,覺得是自己挑選火鍋的問題。

後來,得知女同事前段時間剛得過腸胃炎,他的自責感愈發強烈。

於是,他發信息給女同事道歉,說自己不該訂太辣的火鍋。

女同事附帶一個笑臉表情回覆說:“我以為自己已經好了,才沒告訴你,你做錯什麼了?”

Sponsored Ads

這時,他恍然想起,其實他有問過大家的意見,都說能吃辣最終才訂了火鍋。

儘管如此,得知女同事不舒服,他還是第一時間觸發了自責情緒。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拒絕內耗

莎士比亞說:“一個人思慮太多,就會失去做人的樂趣。”

日常所有的風吹草動,都會在敏感的人內心激起一陣波瀾。

生活紛雜,個人太小,其實,多數事情都與你無關,是你硬要往自己身上套。

情緒跟著思路東奔西走,困頓便油然而生,快樂也就越離越遠。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拒絕內耗

網上有一副很有意思的圖: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拒絕內耗

一個人拼命想往前走,另一個自己卻在背後死死抓著地面不放。

前行的想瞻前,後綴的想顧後,向前走不動,放棄又不甘,最後就成了拖拉。

作家洪晃是一位重度拖延症患者,她有幾十個計劃一直被擱淺。

有段時間,洪晃準備做一個PPT,並在心中策劃出了大綱,但行動遲遲沒跟上。

洪晃反思發現,她遲遲未行動的根源是,感覺自己不擅長做PPT,既怕自己做不好,又怕做出來不會被認可。

種種思慮纏繞著她,越想越亂,越亂越不敢開始。

最終,計劃就淪為了一紙空談。

洪晃不是個例,只是千千萬萬拖延症患者之一。

你是否也是這樣?

計劃時躊躇滿志,行動時猶豫不決,一切還未開始,已被臆想打敗。

憂慮如一譚泥沼,你越在裡面掙扎,往往就陷得越深。

有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煩惱箱”實驗。

他要求一群實驗者每週日寫下對未來7天的憂慮,然後投入“煩惱箱”中。

三週後,他打開箱子拿出紙條,和實驗者們核對發現:當初的憂慮,有90%根本沒有發生。

緊接著,心理學家讓實驗者們把剩下的已發生未解決的煩惱再次丟進煩惱箱。

三週後,他們再次開箱核對,驚訝地發現:剩下的憂慮,早已不再讓人煩惱。

現實有時很調皮,你認為前路崎嶇蜿蜒,其實前方是一條康莊大道。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拒絕內耗

日本作家鬆浦彌太郎說過:

“所謂人生困境,不過你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

生活中,多數的煩惱,都是杞人憂天,多數的困境,都是固步自封。

心中顧慮太多,是給計劃設置阻力,當心靈套上枷鎖,行動必被拖後腿。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拒絕內耗

有句話說得好:

“內耗就是一個人和自己的鬥爭,不用等別人動手,自己就把自己耗盡了。”

心理內耗,是一場個人的戰役,別人拯救不了你,只能自己管理好自己。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不是掌控身材,不是控制情緒,而是停止內耗。

如果你也正在飽受內耗消磨,不妨從以下4步治癒自我。

1、接納自己

無論好的、壞的,都是每個人獨特的印記,

餘秀華在《愛》中寫到:“生活總是給好的一面給人看,另外的一面,是要愛的。”

人只有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把放在別人身上的目光拿回來,方能獲得安寧。

2、分離人生課題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有提到“課題分離”的概念:

意思是,把自我與他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你怎麼做,是你的課題,別人怎樣看待你,是別人的課題。

當你學會區分人生課題,便不會被別人的言行牽制,更不會墜入執念的泥沼。

3、行動起來

生活是環環相扣的,如“齒輪效應”一般:

當一個齒輪開始轉動,會推動整個系統的運轉。

給思想做減法,行動做加法,是改善拖延最好的辦法。

與其思前想後,不如行動代替憂慮,唯有第一個齒輪先轉,現實才能踏上進程。

4、增加閱讀

人生煩惱萬千,皆因太過空閒。

楊絳先生有句名言:“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沒事別亂想,有空多讀書,用文字填補心靈的空洞,斬斷憂思的滋生。

當你的精神世界變得豐盈,內耗也就不治而愈。

Sponsored Ads

往後餘生,多給精神放個假,讓生活開闊起來,煩惱便會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