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有一種修養,叫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Sponsored Ads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有句古訓說:

Sponsored Ads

“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

知人不言,能看破而不說破;

責人不苛,給別人留有餘地;

敬人不卑,姿態要不卑不亢。

做人做事,恰到好處,才能既讓別人感到舒服,又讓自己活得自在。

01

知人不言盡,知事不聲張。

古人云:“多言多敗。”

說話之道固然重要,懂得閉嘴更為要緊。

Sponsored Ads

《論語》中記載了一段對話。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可惜不善於言辯,沒有口才。”

孔子不認同:

“何必要有口才呢?伶牙俐齒地和別人去爭辯,常常會惹人討厭。

我雖不知道他到底算不算得上仁,但是為什麼要有口才呢?”

在孔子看來,善於言辯者未必就勝過不善言辭之人。

很多時候,咄咄逼人的人反而更讓人厭煩,更有甚者喜歡往別人的痛處上去說,還沾沾自喜地以為自己把別人看得一清二楚。

殊不知,這只會讓人對其敬而遠之,不敢相交。

畢竟,誰會願意和戳自己痛處的人做朋友呢?

真正的聰明人,從來都是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看破不說破。

馮唐的《三十六大》中有個故事。

台北一家茶館中,幾個朋友相約喝茶。

茶館主人當著他們的面,吹噓自己在鄉下承包了幾畝茶地,種出的山地茶皆是極品,世所罕見。

巧合的是,幾位朋友中恰好有位從事茶業的老總,對茶非常有研究,一眼就看出茶館主人其實是在吹牛,但他沒有當即戳破,而是笑而不語。

老總為人一向如此,對很多人、很多事,都是抱著看破不說破的態度,因而在生意場上游刃有餘,與許多合作夥伴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五台山金閣寺門口的一副對聯上寫道:“看破世事難睜眼,閱盡人情暗點頭。”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都有犯錯出醜的時候,不要去做那個“火眼金睛”的聰明人,出一時的風頭,讓別人難堪。

海明威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能夠看破固然是一種能力,選擇閉嘴更是一種成熟。

人生於世,不必處處出頭,不用事事爭先,不如收斂鋒芒,點到為止。

看破不說破,懂得給別人留面子,才是高情商的表現。

有一種修養,叫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02

責人不苛盡,得理要饒人。

明代思想家呂坤在其著作《呻吟語》中寫到:

“責人到閉口捲舌、面赤背汗,猶刺刺不已,豈不快心!然,淺隘、刻薄甚矣!

故君子攻人,不得過七分,須含蓄以養人之愧,令其自新,則可。”

責備別人的時候,將對方逼到啞口無言、汗流浹背、面紅耳赤、無地自容的地步,還滔滔不絕地持續指責;

逞一時之快,卻暴露了自己心胸狹隘、為人刻薄的品行。

所以說,君子在指責他人的時候,要懂得給對方留下改過自新的餘地。

人人皆有可能犯錯,不揪著別人的錯處不放,給對方留有退路,方是智者所為。

看過一個典故:

一座香火旺盛的古剎,被小偷惦記上了香火錢,甚至可能威脅到古剎中僧人們的安全。

於是,就有僧人提出大家聯合起來捉拿小偷,以絕後患。

然而,主持不僅沒有同意,反而還故意在夜裡將門虛掩,以便小偷逃走。

Sponsored Ads

僧人們對此疑惑不解,甚至對主持有所怨言。在他們看來,主持此舉無疑是在助長小偷的氣焰。

面對眾人的詰問,主持這樣回答:

“做人,別做絕了,要給人留後路。做賊的人,也是遇到了難處,才出此下策的。”

巧的是,這話正好被小偷聽到了,他羞愧難當,又大為感動。

在那之後,古剎裡再也沒丟過香火錢。從前丟的那些錢,也被偷偷地還了回來。

老話說,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得理不饒人,站在道德的立場上並無錯處;得理卻饒人,卻是給別人留下一條生路。

郭德綱也告誡過我們:

“得饒人處且饒人,山不轉水轉,人生在世,誰都會有馬高蹬短山窮水盡的時候,留一些餘地,是給自己一些退路。”

今日犯錯的是他人,明日落難的可能就是你。

聰明人,都懂得凡事退三分,得理也饒人,給別人留下的餘地,或許就是他日自己的生機。

有一種修養,叫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03

敬人不卑盡,莫討好他人。

聽過一句父親教育兒子的話:

“在人之上,要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

甚覺有理。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居於下位者,總會不自覺地過於高看他人,這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看低。

有一年,著名主持人白岩鬆去廣州暨南大發表演講。

學生們看到他,都激動非常,有要簽名的,有求合影的,還有很多拍照發微博的。

演講開始後,白岩鬆先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剛才看到有一條微博,寫著:就要見到白岩鬆老師了!!!!!!!!

用了八個感嘆號!我非常替你可惜。

當你擁有一個表達空間的時候,你卻把權利用在感嘆上,而不是提出你的問題。

我想,如果今天的論壇要讓我們擁有一點什麼的話,那就從平視開始。

不管別人處在怎樣高的位置,都不該去仰視;不管別人處在怎樣低的位置,都不該去俯視。”

習慣性仰視他人,習慣性放低自己,這其實是一種討好型人格的體現。

作家蔣方舟就曾是討好型人格。

優秀如她,內心其實很自卑,很敏感,總是下意識地去討好別人,想盡各種辦法照顧別人的情緒;

甚至和男友吵架,都擔心對方生氣,次次都是自己低頭道歉。

那段時間,她活得很痛苦。

而當她逐漸試著不去討好任何人後,她才真正找回了自己。

她終於明白:

“真正欣賞你的人,是欣賞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討喜和故作謙卑的樣子。”

我們其實常常將尊敬與討好搞混,把敬人三分做成了卑躬屈膝,將尊重他人做成了惟命是從。

其實,敬人的同時,不必委屈和放低自己。

聰明人,敬人而不卑微,能低頭也懂抬頭,不卑不亢,活得自由。

有一種修養,叫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

04

餘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寫到: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逆耳的音響,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聰明人,知道何時該進,何時該退,何時該堅持,何時該讓步。

知人不言盡,有看破的聰明,也有不說破的智慧;

責人不苛盡,有寬闊的心胸,也有夠長遠的眼光;

敬人不卑盡,有尊重的修養,也有不討好的底氣。

Sponsored Ads

人生海海,世事繁雜,願你我都能夠修煉出一顆玲瓏剔透心,用更大的格局經營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