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語錄

聰明人,都避開了3個「選擇陷阱」

Sponsored Ads

《荷馬史詩》中有一個故事,一處島嶼上居住著唱魔歌的海妖塞壬,她唱著蠱惑人心的歌,引誘路過的船員,撞上礁石,船毀人亡。

有人覺得自己定力超強、有人不相信自己跟那些愚蠢的船員一樣,但是過往的海員和船隻都受到迷惑走向毀滅,無一倖免。

Sponsored Ads

奧德修斯聽了女神的勸告,為了規避風險,他採取了謹慎的防備手段。

快到歌聲出現的地方時,他讓船員把他拴在桅桿上,用蠟塞住大家的耳朵,命令船員在通過死亡島時不要理會自己的命令和手勢。

就這樣,船員們沒有聽到歌聲,駕駛船隻一直向前,直到最後逃出死亡島。

《原則》一書的作者瑞·達利歐說: 通往成功的第一步是知道你的弱點在哪裡,並正視這些弱點。

奧德修斯正是如此,他對自己的弱點心知肚明,他不認為自己有抵抗誘惑的能力,所以,他從團隊和環境入手,設計了一套完善的決策流程,才避免了因為自己的偏差,而導致更大的錯誤。

曾在麥肯錫諮詢公司工作25年的奧利維耶發現,很多公司匯集了一群最聰明、最專業的人,但他們的決策卻經常是錯誤的,是因為他們掉進了三大常見的決策陷阱。

故事陷阱

在所有促使人做決定的因素中,「講故事」是最有效的辦法。

2004年,一家初創的石油勘探技術公司正在籌集資金,它的創始人厄蘭德·奧爾森曾是NASA的一位工程師。

石油和航天有何關聯?

Sponsored Ads

奧爾森利用航天局的背景,編制了一個誘惑力十足的探險故事,他想要完善一項利用飛機勘探石油的技術,只要投資到位,他就可以通過飛機來「嗅探」地表深處有沒有石油。

經過一番專業細致的盡職調查,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凱鵬華盈等等,為其注入了大約5億美元的投資。

從飛機上「嗅出」油層的所在位置,顯然是天方夜譚,但是,哪怕那些智商很高、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在制定關鍵決策時,也可能變得盲目,因為他們中了「講故事」的魔咒。

所謂「故事陷阱」,是指我們利用一些精挑細選出來的事實構建出一個連貫的故事,這個故事很可能會讓我們誤入歧途。

同一個故事中,我們會傾向於相信那些我們已經認定的東西。

比如一款新的藥品進入測試階段,檢驗是基於「零假設」,也就是「它沒有效果」。如果檢驗結果有足夠高的機率證明它的有效性,才能做出「該藥物有效」的結論。

但是在測試之前,研究人員已經付出了長期的努力,進行過一次次實驗,他們相信之前的決策是正確的,所以藥品一定是有效的。

這就導致測試本身就帶有「證明它有效」的傾向,研究人員更關注那些有效的數據。

一個口才了得、魅力非凡的人,給你講了一個令人神往的故事,你被打動了,其中有懷疑的地方也顯得無關緊要了。

模仿陷阱

在所有學習方式中,模仿是最普遍、最直接的,孩子模仿大人,掌握了生活技能;學渣模仿學霸,提升學習成績;創業者模仿企業家,有些成功可以復制。

Sponsored Ads

但是在模仿中,人們很容易犯三個錯誤:首先,把團隊的成功視為某一個人的功勞;其次,把這個人的所有行為都看作他取得成功的推動力;最後,急於認定自己應該模仿這個榜樣。

以蘋果公司為例,喬布斯被視為蘋果最重要的推手,他憑借自己對極致的追求,讓蘋果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除了喬布斯之外,其他6萬多名員工也發揮了相應的作用,喬布斯去世十年,蘋果公司的市值從3千億美元變成了3萬億美元,就證明瞭這一點。

那麼,為什麼喬布斯會成為最受推崇的榜樣呢?

人們喜歡聽英雄的故事,比起分析環境、競爭對手、經營方式、團隊成員等等復雜的因素,把成功的結果統統放在一個「英雄」的身上,是更激動人心的故事。

另外,一個人的成功是更容易被模仿的。

但是在模仿成功者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忽略那些冒著同樣風險、採取了同樣的措施,最後卻以失敗告終的人。

有一種邏輯錯誤叫「倖存者偏差」,人們僅憑倖存者的樣本,來得出如何成功的結論,卻忘記規避失敗者犯下的錯誤。

時間范圍陷阱

在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面前,你會如何選擇?

經濟學有一個經典實驗:你願意今天就拿到100美元,還是等到明天得到102美元?

大多數人選擇了今天就拿到100美元。

「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對任何事物的等待都是有風險的,因為承諾不一定可信。

但是把時間改一改,「你是願意一年後得到100美元,還是願意一年零一天後得到102美元?」

大部分人會選擇後者,既然我們已經等了一年,還在乎多等一天嗎?不如多拿2美元。

這個實驗表明, 當其中一個選項涉及當下此刻時,我們的耐心就會少得多。

也就是說,如果今天就必須做出決定,人們就更有可能選擇「一鳥在手」,而對於將來才發生的事情,才更有可能選擇「雙鳥在林」,這種傾向被稱為現時偏差。

自製力就是一個明顯的現時偏差現象。

盡管你知道未來在健身中獲得的好處會更多,但是我們卻很難抵抗當下能睡個懶覺、吃頓大餐的誘惑。

「不吃飽哪有力氣減肥」、「明天就開始改變」,都是一種「從明天開始努力,後天就可以收獲好處」的假象。

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都是一系列決策的結果,所有人生智慧,都指向如何讓我們做出明智的決策。

通常來說,我們的決策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會主動思考的、產生長期後果的重要決策,比如職業選擇、婚姻選擇、相信什麼樣的價值觀、讓孩子讀什麼樣的學校等等;

二是「不加思考」、但同樣會產生長期後果的決策,這就是我們日常的習慣,比如吃什麼東西、讀什麼書、收到任務立刻開始做,還是拖延到最後……

兩種決策背後,都有同樣的力量在默默操控。

你希望成為和誰一樣的人?能否為了明天的收獲而放當下的慾望?能否在激情昂揚的故事中,看故事的本質?

Sponsored Ads

決定了我們能否做出對於自己來說更為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