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稻盛和夫:永遠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把要做的事情當回事

Sponsored Ads

一、全世界面臨的普遍問題:意義危機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安寧的時代,世道混迷,看不清前途。

Sponsored Ads

一種壓抑的氣氛瀰漫於整個社會,這是為什麼?因為許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很多人每天去上班時,想的是趕緊到公司打卡,千萬別遲到扣工資;八小時下班後,回到家裡,想的是什麼時候才能賺夠錢,去享受退休生活。

我們做的工作和生活變成了兩個割裂的部分。

我們有時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取得一個又一個更大的成功,僅此而已,背後有一個巨大的不安全感驅動我們不停地向前走。

所以,如果不從根本上思考和解決問題,我們的未來將愈加混沌——抱有這種深切的危機感、焦躁感的人也不止我一個。

我們必須深刻追問:什麼是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意義何在?人生應有的狀態是什麼?對於這個人生最基本的問題,我認為我們必須從正面回答。

這是一個世界級的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首先,

然而,這樣的意義不會源於我們所做的工作,而是源於“宇宙的意志”。這種“宇宙的意志”充滿了愛、真誠與和諧。

Sponsored Ads

那怎樣才能與宇宙的意志實現和諧與同步?

通往源頭的路有千萬條,對於你來說,只需在通往源頭的路中選擇一條最適合的就行,我覺得有一條路很通用,那就是

所謂臨在當下,就是全神貫注地投入工作時,雜念從心中消失了,我甚至接近了“無我”的狀態。

就如同修行僧在坐禪中到達了“無”的境界,思想中的雜念從頭腦中被清除,心靈進入了純淨狀態。

就是說,要想獲得成果,必須懷抱善念拼命努力,對於這樣的人,神靈才肯給予他火炬,照亮他的前進之路,才會從宇宙的意誌中授予他一束光明,讓他走向成功。

你要集中於此時、此地、此事,忘掉過去,忘掉未來。怕的就是你在工作的時候,想著通過這份工作賺一筆錢,然後退休去享受生活。

工作時心在別的地方,既做不好工作,又不是修行的狀態。

稻盛和夫:永遠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把要做的事情當回事(深度)

二、偉大的創造都是突破自我,來自“神靈的啟示”的結果

如果能臨在當下,就能超越常識性思維,產生“靈感”,得到神靈的啟示。

那一瞬間,心中的所有煩惱和疑問全都會煙消雲散。

我將此稱為“神靈的私語”。可以這麼說,只有相信未來,一步一步紮實向前的人,才能獲得上蒼的這種“褒獎”。

京都大學的田中美知太郎教授被稱為“古希臘哲學研究第一人”。

有一天晚上,我和京都的友人聚在一起,請來了田中教授為我們講解哲學。我平時老是把哲學掛在嘴邊,可卻沒有正式學習過哲學。

在聽他講解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應該如何理解哲學與宗教的區別?”

對此,他答道:“追根究底的話,二者確有重合之處,是大致相同的。

而在討論環節,他還說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話:“發明發現屬於哲學的領域,發明發現一件事物以後,當它在邏輯上被證明時,就成了科學。”

這句話感動了我,引起了我深刻的共鳴。

也就是說,按照田中先生的觀點,發明發現這一誰都沒有涉足過的領域屬於哲學的領域,它是智慧的閃光。如上所述,也可以稱為

比如,在“天動說”被視為常識的年代提出“地動說”。那時人們還未能證明哪個正確。

在那樣的環境下提出假設,認為“不是天體繞著靜止不動的地球轉,而是地球本身在轉動”,這樣的假設能夠解釋許多自然現象,但由於當時“天動說”被宗教權威定為真理,因此主張“地動說”會被判褻瀆神明之罪,會招來殺身之禍。

也就是說,發明發現這個領域,是無論怎麼驅使已成為常識的科學,都無法到達的領域。

無論多麼高級、多麼尖端的科學,都超越不了常識,而發明發現卻是超越這種常識的東西。

由此可見,

稻盛和夫:永遠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把要做的事情當回事(深度)
稻盛和夫:永遠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把要做的事情當回事(深度)

三、工作其實就是修行

那麼為了實現了人生的自我救贖和超越,我們如何在工作中踐行“臨在當下”呢?

首先,把工作當成修行,工作現場就是最好的磨煉意志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每天認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與此同時,要努力愛上自己的工作。一旦愛上,便能催生創意,最終取得出色的成果。此同時還能磨礪靈魂、淨化心靈。

也就是說,必須對自己的工作、對自己的產品注入深沈的關愛之情,如果不這樣事情就很難做得出色。

“工作是工作,自己是自己”,把“工作”與“自己”分開,讓兩者保持距離,這是最近年輕人中流行的觀點。

然而,這兩者密不可分。

也就是說,連同身心一起,要全部投入工作、熱衷於工作,達到與工作“共生死”的程度。

當你愛上你的工作,愛上自己製造的產品之後,那麼當某個問題發生的時候,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製造業中,許多時候,產品製成率(合格品相對於投入的全部材料的比率)很難提高。這時候,首先要邁開雙腿走進現場,然後,要帶著愛意,用謙虛的目光,對產品進行仔細的審視和觀察。

如果你真的仔細傾聽,你就能聽到好似神之聲音的“產品的哭泣聲”。就是說,

稻盛和夫:永遠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把要做的事情當回事(深度)

所以,當這樣的心態加上“臨在當下”,就能催生出完美的創造。

稻盛和夫:永遠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把要做的事情當回事(深度)

我認為,人要做“天命所歸”(被認為是天職)的事,這樣的事有三個條件:

第一,你喜歡,你做的工作就是你喜歡的;

第二,你擅長,你做的工作跟你的天賦有關,比一般人做得好;

第三,有意義,對別人也有幫助,能夠利他的事業。

但很多人有一個誤區:

他們認為自己現在的工作既不是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也沒有什麼意義,所以要去找一件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再去注入所謂的愛情。人們最焦慮的是從哪裡找?

通常認為,這個意義就是比別人賺得多,過得比別人體面,這樣可以顯得自己很成功。

然而這種意義上的成功,本質上是拿來和別人做比較而已,不會給你多麼深刻的意義,因為你需要在取得一點成功之後,再設定一個新的目標,再去跟別人比。

只要在水平線上,意義就是虛幻的。

也就是說,

所謂意義,不在於你做的事和思想,而是超越這些,來自於更高的維度。

真正的意義是專注下來,不在於你所做的事,而是你做事的狀態。

這種狀態就如釋迦牟尼所講述的開悟一般,在瞬間理解了森羅萬象的真理,讓自己和宇宙成為一體。

Sponsored Ads

這種境界是無法用語言表述、無法用文字記錄的,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會明白。

對於我們這些凡人而言,能否輕易到達開悟的境界呢?當然不會那麼容易。

所以,

在此,給各位三條建議,來試著讓自己努力達至真我:

第一,一次只做一件事。

要把你的大片時間空出來,一次只做一件事,把精力放在這一件事情上,慢慢形成習慣。

第二,事情本身就是目的。

回到你做的事情本身上來,把它當做目的。當你做的事情本身就是目的的時候,時間指向未來的箭頭就被切斷了。

第三、愛上你做的事

如果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為了實現其他目的,那麼這件事將會獲得自由。

這個時候,我們就能觸及到真我。

所謂真我就是自身與宇宙、森羅萬象化成了一體,出現了所謂“至福”的恍惚狀態。

這樣描述的不僅是佛教,印度瑜伽也一樣。能夠達至自身與宇宙化為一體的至福境地,是因為真我充滿著愛、真誠與和諧。

也就是說,密藏在我們內面的本質,就是真我,也就是靈魂,卻充滿著愛、真誠與和諧。也可以用真善美來表達。

真、善、美這三個字就是表述靈魂的。靈魂就是真,就是善,就是美。永恆地追求真善美就是靈魂深處的呼聲。

愛上你做的事情背後,你就跟這件事合二為一了,打破了二元對立。你創造的作品就會成為你的靈魂伴侶。

你就能創造出“真善美”的絕活。

稻盛和夫:永遠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把要做的事情當回事(深度)

四、想去改變世界,不要去改變任何人,改變自己

不是你做的事情影響他人,而是你做事情的狀態影響他人。

你想去改變世界,不要去改變別人,改變自己就可以了。

總是想去改變別人的根源是因為:

所以為了抑制像以上這類依靠自身本能、或者感情和感覺來對事物進行判斷的行為,我們必須改變自己。

這樣,就賦予了你所做的事情以生命,讓你所做的事走出控制,自己做主。你就能更接近真我。

然後要做的事就只有一個——等待。等待什麼呢?

等待通過你做的事來到達六波羅蜜的——“智慧”的境界。

所謂“智慧”,即理解支配萬事萬物的宇宙真理。換言之,一旦獲得“智慧”,便到達了開悟的境界。

稻盛和夫:永遠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把要做的事情當回事(深度)

如果那個時刻不來,也完全沒問題,你的一生已經足夠美好了。

如果那個時刻到來,當意識達到“真我”的時候,事物的真相就會在我們眼前呈現。

有人可能會問,那這樣是不是意味著要死守腳踏實地的成長路徑?那還怎麼會達至真我?

別忘了,你臨在當下,從平時開始,就要努力磨煉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的心靈更加美好。

雖然終究無法到達開悟的境界,但仍可以天天努力去接近開悟。

朝著開悟的境界努力,可能最終達不到那樣的境界。但堅持朝那個方向努力,決不半途而廢,這種精神本身就非常可貴。

抱著這種心態度過每一天,那麼,就算到不了悟境,也能很好地磨煉心志,得到救贖。

神佛或宇宙的意志,並不是要愛已經成就了某種事業的人,而是愛努力想要去達成某種事業的人。

想要達成卻沒能達到,反省自己的不足,從明天開始依然堅忍不拔,朝想達成的目標繼續努力。這樣的人才能獲得拯救。

想要提升心志的願望以及付諸實行的過程,這才是真正可貴的,這就能夠磨煉我們的心志。

因為這順應佛陀的慈悲,符合宇宙的意志。

稻盛和夫:永遠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要把要做的事情當回事(深度)

五、你把自己點亮了,別人也會看到你可以點亮自己,也會去把自己點亮

人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為何來到這個世界?這樣的問題,只要我們一息尚存,就是我們永恆探究的課題。

井筒俊彥先生是伊斯蘭哲學和東方哲學的大家,圍繞人的本質是什麼這一問題,他講了下面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當通過冥想去解明人類本質的時候,會慢慢地接近一種精妙的、純粹的、感覺無限透明的意識,這時自我存在的意識非常清晰,但除此之外的五感卻完全消失,最後到達只能稱之為“存在”的意識狀態。

與此同時,就能意識到森羅萬象一切事物,都由這種所謂“存在”所構成。正是這種意識狀態才揭示了人類的本質。

接受井筒先生這一觀點,文化廳長官同時也是心理學家的河合隼雄先生,通過與花兒的對話,幽默地比喻道:

“你這個存在,現在正扮演著花朵吧,而我這個存在正扮演著河合隼雄呢。”

平時看到花兒時,我們會說:“這裡有花”,就是這裡存在著花。而按照上述的邏輯,可以說成“存在正扮演著花的角色”。

就是說,把構成生物屬性的東西——肉體和精神、意識和知覺——全部除去之後,就出現“只能以’存在’命名的東西”。

以這種“存在”為核心,形成我們人和其他各種生命。

而且這個“存在”是所有生命所共有的,有的時候,“存在”以花的形式出現,另一種場合“存在”又扮演人的角色。

因此,我也不例外。稻盛和夫這個人並不是原來就存在的,只不過是某種“存在”偶然借用了我的形骸罷了。

創立京瓷和KDDI這樣的企業,並沒有非我不可的必然,我不過是扮演了上蒼偶爾賦予我的角色而已。

所有的人都由上蒼賦予了任務,都在出演各自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的“存在”都有同樣的分量。

萬事萬物,不僅是人類,包括生物,一草一木,甚至路邊的石塊,都有造物主賦予的作用,都是基於宇宙的意志而存在。

實際上,宇宙存在著“能量守恆定律”。構成宇宙的能量,形態可以改變,其總量卻是恆定不變的。

比如,把樹木砍下用作柴薪燃燒,原來以樹的形態存在的能量,轉換成熱能,變成了氣體的能量,但能量的總和保持不變。

既然如此,即使一個小小的石塊,它也是構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存在,再怎麼渺小的東西,如果缺了它,宇宙就不成其為宇宙。

所以,宇宙間森羅萬象、一切事物,都是浩瀚宇宙生命的一部分,絕不是各自偶然的產物,不管哪一個個體都因宇宙需要而存在。

其中,我認為

人類具備知性和理性,帶著滿懷愛和同情的心以及靈魂降生於地球——正因為“人為萬物之靈”,所以上蒼賦予了人類極為重大的任務。

因此,為了讓靈魂比降生時更為美好,我們必須精進再精進。

人為什麼活著?我認為答案也在這裡。

勤奮工作,滿懷感謝之心,思善行善,真摯地反省,嚴格地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不懈地磨煉心志、提升人格。

換句話說,我認為,除此之外,人生再無別的意義。

首先是自己,接著盡可能讓更多的人理解各自承擔的崇高使命,作為人應該做的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

Sponsored Ads

我相信,這樣的“活法”一定能夠迎來光輝燦爛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