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語錄

有一種智慧,叫「拎得清」(深度好文)

Sponsored Ads

電視劇《開封府傳奇》裡,有一段關於「公平」的辯論。

江湖俠客展昭為了幫助災民,打劫了城裡的富戶,被包拯抓進縣衙,於是有了下面的對話。

Sponsored Ads

展昭:「我們這些人劫富濟貧,除暴安良,都是為了公平。」

包拯:「安分守己,勤勤懇懇、省吃儉用攢下家業的大戶人家,被你們劫了富濟了貧,對他們來說公平嗎?如果公平,那天下就不該有勤勞節儉,人人都該過苦日子,本官為了放災民一條活路,放他們進城,但他們搶店劫舍,這是暴民,你們江湖這個時候該除那個暴,該安哪個良?」

展昭語塞。

世人的同理心,常被當下生活狀態的好壞所支配。

做人做事,須得認清真相而非糾纏表相,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從根源上了解問題,解決問題。

這才是真正的公平與善良。

隨著閱歷的增加,最佩服一種人:不固執,不急躁,凡事自有判斷力。

真正的強者,從來都不畏浮雲遮望眼。

不困於固有認知

有一則寓言故事:

Sponsored Ads

一頭驢追著一根胡蘿蔔奮力向前走,但是怎麼也吃不到。

原來,驢主人騎在驢背上用線控制胡蘿蔔,以驅使驢推磨。

驢循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固有認知,自顧走著,忘了抬頭看一看是何緣故,所以只能做個糊塗蟲。

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糊塗蟲。

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準則,忽視現實情況,為難了別人,也為難了自己。

《宋史·趙普列傳》裡講:「事不凝滯,理貴變通。」

懂得隨時隨事變通,更新看問題的角度和能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裡, 主角伊桑非常淘氣,翹課、打架、捉弄巷子裡的狗,成績倒數,是個十足的問題兒童。

伊桑的父母經常為他的搗蛋行為頭疼不已,最後只得將伊桑送進寄宿學校。

寄宿學校的代課老師尼克,發現伊桑的作業裡,文字和字母的拼寫順序反了,相似的單詞拼寫錯誤,再結合伊桑平日裡的表現,判斷伊桑患有「閱讀障礙癥」。

對癥下藥,尼克老師在課堂上用鏡子反射原理輔助伊桑認字,鼓勵伊桑動手做實驗,發掘伊桑的繪畫天賦。

最終伊桑在尼克老師的引導下,由問題兒童變成了天才畫家,和家人重修舊好。

其實,伊桑的父母很愛伊桑,只是他們以自己生活認知來判斷伊桑的行為,導致關愛錯位,對伊桑而言是痛苦的負擔。

幸運的是,有尼克這樣的老師從細節中發現問題根源,對癥下藥,才讓伊桑的生活充滿陽光。

《鹽鐵論》有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很喜歡知乎上的一句話:「 下圍棋的人,每一步有每一步的走法,乃至最終決定勝負的形式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

人生亦如此,每一步有每一步的天地乾坤。

凡事不輕易下結論

《論衡》裡講:「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凡是結論,皆要有所依據,妄下論斷,往往激起不必要的矛盾。

Sponsored Ads

聰明人,從來都不以眼前所見隨意論是非、定結論。

幾年前,我老家修建高速公路,有幾位修路工人租住在我老家的房子。

一次回家,撞見兩人正在爭辯飲食衛生問題。

大意是,銲工李師傅去路口餐廳吃飯時,看見老闆把客人沒吃完的菜端進廚房,疑心老闆把剩菜加工重新端出來賣,心裡膈應,所以和領導申請換一家合作餐廳。

領導薛工勸他說:「你沒在後廚親眼看到,不能就這樣給別人下結論,我會去店裡調查清楚,你先不許張揚出去。」

薛工到店裡問及此事,老闆趕緊解釋:「剩菜倒掉可惜,就拿回後廚打包帶給租住在我家的那些工人吃了,他們伙食條件不好,我沒有收錢,一時好心,沒想到帶來一場誤會。」

薛工離開餐廳,又託人向住在餐飲店老闆家的工人求證此事不假。

回去後,薛工說:「這家店衛生沒有問題,以後我們和這家餐廳常年合作。」

對於薛工的信任,店老闆也感動不已,更加用心的準備工人們的飯菜。

《遠大前程》裡說:「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要有憑有據才能作準。為人處世,這是一條金科玉律。」

表面易見,真相難求,凡事下結論前,一定要多思、多想、多求證。

如此,才能抓住真相,減少人與人的誤會,把自己置於可靠的位置。

「判斷力」是一個人了不起的才華

作家林清玄,曾邀請在百貨公司工作的朋友吃番薯稀飯。

朋友斷然拒絕:「從小就是吃番薯稀飯長大的,十八歲那一年我坐火車離開彰化家鄉,在北上的火車上我對天發誓:這一輩子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再吃番薯稀飯了。」

就這樣,這位朋友二十多年沒有吃過一口番薯。

對此,林先生表示:「在貧困歲月裡撫養我們長大的番薯是無罪的啊。」

童年時期的貧困乃是物資匱乏所致,不是番薯所致,只因番薯是日日可吃到的東西,而被當作貧困的象徵,確實有些委屈。

然而,很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遇事不深思,憑感覺劃分是非對錯。

作家王小波說:「認真地思索,真誠地明辯是非,有這種態度,大概就算善良吧。」

判斷力反映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品德、和價值觀。

認真的人,能客觀辨別原委,正確處理問題,贏得尊重;反之,判斷錯位,只會把事情越弄越糟。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大連老人未出示健康碼乘捷運被拒」事件,就隱藏著許多無判斷能力的人。

捷運員工大聲的要求老人出示健康碼,卻判斷不出老人不是不願意出示健康碼,而是根本不知道健康碼為何物。

當這段爭論的視訊剛出現在網上的時候,不明事理的網友,又為老人附加「豪橫老人」的惡意標籤,卻不願意深想一層,那一代人不擅使用智慧手機。

若不是大連捷運集團清醒的認知該事件的本質,向社會公示細節原委,老人或許還要遭受網路暴力,聲名不保。

凡事要認真觀察,客觀判斷,不可一刀切,也不可人云亦云。

要知道,明辨是非對錯的能力,才是運籌人生的資本。

唐代高僧懷海禪師所撰《敕修清觀》裡:「木魚,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象形擊之,所以警昏情也。」

寺裡的木魚晝夜常醒,用以警示僧眾晝夜不忘修行。

俗世中的人,又何嘗不需要晝夜清醒來修煉自己與世界相處的能力。

Sponsored Ads

歲月消長,我們終會知道不以固有眼光看事是成熟,凡事不輕易下結論是寬仁,保持客觀判斷能力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