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如何用底層邏輯,看清世界的底牌?

Sponsored Ads

今天,機工華章出版社的小夥伴跟我說,《底層邏輯》這本書。俞敏洪老師一個人,用一段5分鐘掏心掏肺的介紹視頻,就賣了10萬本。

如何用“底層邏輯”,看清世界的底牌?

我問了出版社,這在“正經的正版書”裡,已經創了記錄了。祝賀老俞。出道即巔峰。這可能也是老俞直播帶貨以來,賣得最好的一本書。

Sponsored Ads

牛。

還記得在這本書上市前,我對華章的團隊說:《底層邏輯》這本書,寫的時候是我的,寫完後就是你們的了。我可能真的沒有時間配合做宣傳,懇請理解。懇請理解。懇請理解。

他們說:理解。我們來。

所以,我至今沒有為這本書做過直播,舉辦過發布會,和讀者見過面。所有的宣發活動,都是華章獨立安排的。

書上市快2個月了,今天依然是噹噹管理榜第一名,京東新書榜第一名,抖音爆款第一名,得到電子書第一名。

華章團隊,牛。

所以,一定要把事情,交給比你更擅長的團隊去做。比如華章,比如俞老師。

感謝!

也許還有讀者對這本書不了解,藉此機會,我就把咱們公號之前發布的介紹這本書的文章再發一遍。希望能給一些啟發。

Sponsored Ads

— 0 —

我常說,只有底層邏輯才有生命力。

因為底層邏輯在面臨變化的時候,能夠應用到新的變化裡面,會產生出新的方法論。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表示的話,是這樣:

底層邏輯+ 環境變量= 方法論

如果說只掌握各行各業的“乾貨”方法論,那隻是“授人以魚”,只要環境出現任何變化,“乾貨”就不再適用。

但如果掌握的是“底層邏輯”,那就是“授人以漁”,你可以通過不變的底層邏輯,推演出順應時勢的方法論。

所以,只有掌握了底層邏輯,只有探尋到了萬變中的不變,才能動態地、持續地看清事物的本質。

這是我在這本書裡,最想與你分享的:

如何用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在這本書裡,我想和你分享5種底層邏輯:

1,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

2,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

3,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

4,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

5,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

每種底層邏輯,也都有不同的思考模型。

今天的內容,我想和你分享其中的5個模型。
 



— 1 —

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想:一件事,到底是誰對誰錯?

很多時候,大家爭論不休,是因為視角不同。視角不同,得出的結論當然不同。

是非對錯,也有自己的“底層邏輯”。

也就是我常說的,三種“對錯觀”。

法學家的對錯觀、經濟學家的對錯觀、商人的對錯觀。

什麼意思?

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壞人A,將受害者B,誘騙到沒有鎖門的工地C。

B摔死了,這是誰的錯?

如何用“底層邏輯”,看清世界的底牌?

法學家會說,是壞人A的錯。這就是蓄意謀殺啊。

是的。如果證據確鑿,在法學家眼中,這就是A的錯。

但是,這種“大快人心”的是非觀,不一定能避免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

法學家做不到的事情,經濟學家也許能做到。

經濟學家會說,是工地C的錯。

啊?為什麼?

因為,整個社會為了避免受害者B,被壞人A誘騙到工地C的成本,比工地C自己把門鎖上的成本,要高得多。

懲罰了工地C,雖然工地覺得冤,但以後所有的工地都會把門鎖上了。

那麼,這類悲劇可能會大量減少。

所有,經濟學家是從“社會總成本”的角度,來判斷一件事的對錯。

雖然聽上去不合理,甚至有點反直覺,但有時比純粹的“道義”更有長遠的效果。

還有一個角度,商人的對錯觀。商人會說,是受害者B的錯。

不管你們懲罰壞人A,還是懲罰工地C,受害者B都無法起死回生。

整件事情中,受害者B的損失最大。

B只能怪自己,不該笨到被A欺騙。

這樣,才會保護B自己。

所以,商人是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考慮是非對錯。

所以,到底誰對誰錯?

討論是非對錯時,我希望你記住的底層邏輯是:

1,立場不同,結論也會不同。

2,如果你是評論家,可以選擇法學家的立場。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可以選擇經濟學家的立場。如果要受損失的人是你,建議你選擇商人的立場。
 


— 2 —

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

如何思考問題?

很多人會從歷史中找答案,依靠自己過去的經驗。

但是,經驗不一定靠譜。

你可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二戰期間,盟軍的轟炸機損失很大,少部分返回來的飛機機翼上也佈滿彈孔。

盟軍決定在有限條件下增加飛機的部分位置的鋼甲,保護飛行員生命,提高戰鬥力。

加在哪呢?

憑經驗,既然機翼上滿是彈孔,那就加強機翼吧。

於是,司令決定,用鋼甲加強機翼。

這時,一位擔任盟軍顧問的統計學家說:

司令,你看到機翼中彈,還能飛回來,也許正是因為它很堅固;

機頭機尾沒有中彈,也許正是因為一旦中彈,飛都飛不回來。

司令大驚,趕緊派軍隊去戰地檢查飛機殘骸。

果然,被擊落的飛機,都是機頭機尾中彈。

飛回來的飛機,可能並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飛回來的,只有被擊落的飛機才知道。但是,被擊落的飛機,卻已經永遠無法開口。

所以,經驗有時不一定靠譜。

那怎麼辦?

一個重要的方法是:假設-驗證-結論-調整。

遇到問題,大膽假設,小心驗證,得出結論。

再根據結論,做出調整。

如何用“底層邏輯”,看清世界的底牌?

比如剛剛的例子。

假設:應該給機翼增加鋼甲;

驗證:去看被擊落的飛機是不是機翼中彈的彈痕多;

結論:被擊落的飛機頭部和尾部中彈多,機翼不多,給機翼部分增加鋼甲效果不大;

調整:增加機頭和尾部的鋼甲。

這就是假設-驗證-結論-調整。為了印證假設,我們應該不辭辛苦,不嫌麻煩去驗證假設,直到得出正確的結論。

但是,在用這個方法思考問題是,我還有一個建議:

就事論事。

也就是,對事不對人。

假如公司的產品賣不出去,大家開會討論。

產品說,是銷售不行,渠道不夠好。

銷售說,是市場不行,營銷不夠好。

市場說,是研發不行,產品不夠好。

這就開始扯皮。

討論事情,解決問題,而不是藉著事情去針對人。

所以,如何思考問題,我希望你記住的底層邏輯是:

1,經驗不一定靠譜。

2,用假設-驗證-結論-調整的方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3,就事論事。
 


— 3 —

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

如何實現個體進化?

也許你會說,學習唄。

但是,學習什麼?

我們這一生,只能學會三件事:知識、技能和態度。

如何用“底層邏輯”,看清世界的底牌?

什麼是知識?

知識,就是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它是確定的。

比如,1+1=2,那就絕不會等於3,也不可能等於0.5。再比如,供給大於需求,價格就會下降。

學習知識的方法簡單直接:通過記憶。

Sponsored Ads

我們之前求學的過程,學習的大部分都是知識。而檢查有沒有學會的方法,是做題,默寫,填空。

但是,知識是有邊界的。甚至是有保質期的。很多人邁出校門的第二天,估計已經把知識忘了一半。

比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是學習技能。

什麼是技能?

技能就是那些你以為你知道,但如果沒做過,就永遠不會真知道的事情。

很久以前,有人教過我怎麼同時拋三個橘子。

第一,左手把橘子拋到空中,第二,立刻把右手的橘子交到左手,並等待落下的橘子;第三,等上升的橘子到了最高點,拋出下一個。

很簡單吧。我一下子就記住了。

可是到今天,我也是不會。

因為我缺乏練習。

技能之所以叫技能,就是除了“學”,更要“習”。

很多你想要的技能,溝通、談判、寫作、管理……都需要練習。

除了知識和技能,還有態度。

態度就是你選擇的,用來看待這個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鏡。

比如,你覺得世界是友善的,還是充滿惡意的?商業利益,是滿足客戶的順帶結果,還說滿足客戶,是獲得商業利益的一種手段?

最難學的,就是態度。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門,無論外人如何呼喊,衝撞,這扇門始終只能從裡面打開。

態度,是自己“心”的選擇。

如果要總結一下的話,我覺得對我今天的幫助,態度大於50%,技能大概30%,知識只有不到20%。

所以,關於個體進化,我希望你記住的底層邏輯是:

1,不要把知識當技能學。很多實戰主義者,拒絕學習知識,忽視前人思考,結果就只能是自己發明輪子。我們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不斷進步。

2,不要把技能當知識學。很多理論主義者,渴望知識,卻忽略練習。千萬別忘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3,我們能學習的,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用腦學習知識,用手學習技能,用心學習態度。
 


— 4 —

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

關於理解他人,我想和你分享的一個重要底層邏輯是:邊界感。

理解了邊界感,才會讓彼此感到舒服。

你和一個朋友面對面聊天,你會發現,彼此總會保持一個心理安全距離。

一旦你走近一點,稍微“越了邊界”,對方就會本能往後退。

這,就是邊界感。

如何用“底層邏輯”,看清世界的底牌?

邊界感的本質,其實是對所有權的認知。

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彼此要在自己的範圍內做事。

嬰兒,就是沒有邊界感的。

因為在出生前,和媽媽是一體的。分不清楚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別人的。

要等到慢慢長大一些,才會意識到,原來我和媽媽是兩個不同的個體。

這時,邊界感才會逐漸形成。

武志紅老師曾經打過一個比方,有些人雖然長大了,但是心理上還是一個嬰兒。

所以,這樣的人,也被叫做“巨嬰”。

關於所有權,大家一般分得清物品的所有權。

這塊手錶是你的,那台電腦是我的。

但是,有些無形東西的所有權,很多人分不清楚。

比如時間的所有權,隱私的所有權。

我舉個例子。

公司開會,討論一件事情怎麼做。大家各抒己見,爭得面紅耳赤。

討論完之後,老闆拍板,我最終決定這樣做。

然後,一個員工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不應該這樣做,這是錯的!

這時,這位員工就“越界”了。

為什麼?

因為發表建議,是員工的權利。但是,做決定是老闆的權利。

分清楚每個人的責任和權利,也是邊界感。

你可以參與討論,發表建議。但是,如果老闆最終沒有採納,你也應該接受這個結果。

尊重他的權利,也是尊重他的邊界。

再比如一個生活中的場景。

朋友在微信上問你一些問題,你剛好有空,於是就順便回答了。

但有時你特別忙,沒有及時回覆。

然後,他立刻打來電話。你說,我現在不太方便,不然你先留言,我方便了再回覆你。

這是很正常的情況。但是對方卻惱羞成怒:

你太不把我當朋友了!我以為你是一個很好的人,沒想到卻是這樣!

你現在應該知道,這位朋友,是典型的缺乏邊界感。

別人的時間,屬於那個人自己。沒有人有權利佔用。想要佔用別人的時間,就需要經過對方的同意。

所以,關於理解他人,我希望你記住的底層邏輯是:

1,心中一定要有邊界感。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別人,你會理解很多別人的想法和做事方式。

2,守住自己的邊界,也尊重別人的邊界。
 


— 5 —

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

理解他人,更多是和個體相處。但我們還會更大範圍的人群協作。

那麼,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我曾經分享過,有3個法則:

自然法則: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族群法則:有大於個體的目的存在,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形成族群;

普遍法則:遵守協議,跨越個人和組織,所有人都認同和理解。

如何用“底層邏輯”,看清世界的底牌?

我給你講個故事。

我很喜歡旅行。有一次,我去了以色列。

在看《耶路撒冷3000年》時,我感覺到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是無解的。

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三方之間的糾葛,讓耶路撒冷命運多舛,被入侵四十餘次,被燒毀二十多遍。

那時我覺得,我即將看到的耶路撒冷,將會充滿三方勢力你死我活的爭鬥。

但當我踏上耶路撒冷的土地時,卻發現有三個宗教居然在同一座城市里長期共處。

為什麼?

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族群法則”,人們因為共同的目的聚在一起,有著群體內部共識。

但是“族群”之間卻沒有共識連接。

所以,我最初設想他們會進行“自然法則”,弱肉強食,互相廝殺。

但事實上,他們找到了群體間合作的基本元素—— “普遍法則”,也就是遵守協議。

在族群之外的合作,我可以不認同你,但是我尊重你。

協議規定的事情雙方都會做到,說停戰,就會停戰。

“普遍法則”就是我們說的契約精神。

看完這個故事,再看回我們的社會。社會的整體發展,也是按照“自然法則”、“族群法則”、“普遍法則”的順序不斷迭代發展。

最初是原始社會的自然法則,弱肉強食。無休止的爭奪,無法合作。

後來一些人因為共同目標聚在一起,有了族群法則,形成小團體協作。

到了現在,我們需要達到更大規模的社會協作,公司與公司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都要協作。因此要遵循普遍法則,採用誠信、契約精神。

只有這樣,才能連接更大的共同體,實現更大的協作。

一步步從自然法則,到族群法則,到普遍法則,也是文明進程的方向。

所以,關於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我希望你記住的是:

1,三種不同的法則,自然法則,族群法則,普遍法則。

2,越往後,能達成的協作越多,走得可能也越遠。
 


最後的話

這就是我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底層邏輯,和5個相關的思考模型。

希望對你有啟發。

在書中,還有更多其他的思考模型,幫助你建立底層邏輯。

其實“底層邏輯”,並不局限於商業世界。

我希望你通過《底層邏輯》這本書,看到千變萬化的世界後,依然能心態平靜、不焦慮。

希望你能通過“底層邏輯+環境變量”,不斷創造新的方法論,看清世界的底牌,始終如魚得水。

最後,我也要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和好友們的支持,讓《底層邏輯》最終成書。

感謝。

Sponsored Ads

最後的最後,我也想邀請你,和我一起通過底層邏輯,看清世界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