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再別怪自己迷茫了,因為這四個字,影響了你5年後的生活

Sponsored Ads

一、面對職業選擇,別再怪自己迷茫了

杉木四年前畢業於一所重點農業大學,畢業後分配到當地的一家企業做科研助理,平時工作是鋤鋤草,種種子,給地裡澆水。

前段時間我又收到了杉木的來電。

Sponsored Ads

接通電話,他就跟我說了情況:“我按照你的思路,跟老闆談了我的想法,老闆也肯定了我,說下月看能不能給我漲工資。但是,這行週期太長了,我不想再耗下去了。”

我問他:“嗯。那你現在咋打算的?”

他說:“上週去市裡考察了一家公司,做編程培訓的,我想學點技術。”

我建議他說:“可以啊,只要你有興趣,學個技能挺不錯,憑你的能力很快就能上手了。”

他無奈地說:“現在我也挺糾結的,學了四年,又乾了四年,感覺都沒用上,學做其他的,你說我現在還能來得及不?”

最後結束通話,他還是沒有確定下來是否做出新的職業選擇。其實杉木對於選擇的迷茫,是因為“

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提出,指的是:給定條件下人們的決策選擇受制於其過去的決策,即使過去的境況可能已經過時。

職場中“路徑依賴”,指的是職場人士在為自己選擇了某個職業後,就會對這個職業產生依賴,無論是好還是壞,都會對自己將來的職業發展產生影響。

二、 職業選擇中為什麼會出現“路徑依賴”呢?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路徑依賴”呢?歸根結底有三個原因。

Sponsored Ads

1.注意在“沈沒成本”上

沈沒成本(Sunk Cost),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沈沒成本”。

在職場選擇上,很多人會因為註意在“沈沒成本”上而難以抉擇。

同學劉博會計學畢業後,父母托關係給他在當地區規劃局找了個合同工機會,一畢業就能去規劃局上班,這樣的工作好多同學羨慕不已,劉博也是衝著這樣一個未來去的。

但前期沒有實質性工作,他幹的最多是傳遞個文件、掃描存檔、複印分發或者整理材料,半年下來他的工作頂多是幫主任打個下手,寫個小材料,週末還經常加班。

劉博有點厭倦了,開始琢磨工作上的事:自己負責的工作內容到底是什麼?

“再等等吧,或許過半年就好了。”劉博這樣自我安慰著。

半年復半年,一晃已經三年了。劉博還是原來最底層的員工,早已不喜歡這份工作了,可這是父母好不容易給他找的,三年多瞭如果放棄很不甘心。一直徘徊在繼續幹下去還是拾起自己的專業。

莎士比亞說:“凡是過去,皆為序曲。”

很顯然,劉博太關注“沈沒成本”,明明半年一年可以抽身另謀選擇,但他為了已經好不容易適應的這半年一年,一直為模糊的未來期待。

2.習慣性地規避風險

人對“不確定性”有著天生的恐懼,喜歡確定性的生活模式——儘管常常對這種“確定”的日子不滿意不甘心,但運動的慣性成了難以改變的惰性,形成路徑依賴。

然而路徑依賴的這條路徑在當時看來是安全的,是正確的選擇,但是對於未來,卻未必是安全的。

舉個例子,李總和方總分別是我們的營銷分公司負責人,公司近年來銷售業績不理想,鼓勵內部員工創新。

李總喜歡挑戰,看準了新媒體營銷;方總是業務老兵出身,認為新媒體需要投入很多錢,錢花了未必有效果,他一直認為線下地推永遠不落後,大力招推廣團隊。

結果不到一年時間,整個市場都發生了巨變,凡是還在做地推的公司就倒閉了一大片,而公司因為新媒體的領先,業績不僅提升了,還迅速攻佔了大半市場。

最後李總自然升了職,方總無奈也被市場所淘汰。

失敗值得自豪,正因你已經冒過這種風險。——班傑明·羅森(康柏電腦公司董事長)

所以說規避風險沒有問題,但路徑依賴也可能是最危險的,因為你可能會和路徑一起被埋掉,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

3.受“認知凝滯”的影響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由於認知的局限性, 人在面臨複雜決策的時候, 思維模式會選擇性地對信息加以解釋。

思維模式和認知具有黏滯性, 即在過去場景中用來解釋和做出反應的思維模式, 在面對新環境時也會有被拿出來重複使用。固化的思維模式將人們的視線只集中於所能看到的,屬於認知定位偏差。

認知凝滯一方面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和了解信息的成本過高而導致人具有認知的惰性, 從而產生認知凝滯; 另一方面, 是基於過去成功的經驗造成了的盲目自信, 最後產生了認知凝滯。

有個新聞說唐山收費站宣佈關閉,需要裁掉全部收費員,這讓員工很難接受,被裁的員工說:“我除了收費啥也不會幹!”

顯然,這個員工就因為“認知凝滯”的影響,認為自己應該只能做收費的工作。換句話說,你是學這個專業的,那麼你幹這個行業就一定行,干其他的就不行。

路徑依賴造成這種理當如此的理解狀態,但至於為什麼要如此,我們卻很少去思考它。

你是某種技術出身,你就應該發揮自己的這類技術專長,但為什麼你不能發生你其他方面的優勢呢?我們常常會先入為主地否定它,不嘗試就認為理所應當。

三、當職業選擇遇到“路徑依賴”時,該怎麼辦?

既然職場上“路徑依賴”避無可避,那麼應該怎麼面對呢?教你下面四個辦法。

1.從“理由驅動”轉換到“目的驅動”

在決策和行動時,我們很容易陷入“理由驅動”,即我們做什麼,是因為我們有什麼。

Sponsored Ads

比如,我幹這行,因為我學的就是這個專業啊,別的我還能幹什麼。

這是理由驅動:“因為-所以”模式,目的驅動是“為了-而”模式。

比如說,你積攢了一點錢,想做一個事業,這時候很大概率會去做熟悉的行業。

你的模式很可能是:我去創業,是因為我攢了一筆錢。

而不是:我一直想有一份自己的事業,為了找到成就感,我對它有一定的了解,現在有了這筆錢,它可以更好地在哪個方面派上用場。

為了成就事業,我們應該從“理由驅動”轉換到“目的驅動”。

管理大師曾仕強在《胡雪巖的啟示》中強調:錢是做事情的工具,不是生活的目的。

在面對不同方案的時候,從最終結果的期望考慮,這樣就能打破路徑依賴。

2.中斷“自動加工”,走出舒適區

通過對“路徑依賴”產生的原因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熟悉的未必是安全的。

因此在選擇的策略上,要從舒適區走出來。

自動加工是認知心理學概念,指在沒有意識覺知的情況下進行的,很少或幾乎不需要注意。實際上,許多任務開始時是控制加工,最終轉化為自動加工。

例如,剛開始是控制加工,而一旦掌握了開車之後,正常情況下開車就成為自動加工了。

中斷自動加工,走出舒適區有三個步驟:

Step1.擺脫風險厭惡,開拓新的領域

我們天生厭惡風險,從自己熟悉的領域、經驗跳出來,用另一種視角去看待自己從事的職業,重新做選擇,是很難做到的。

《怪誕行為學》裡邊描述,人們在面對多個選擇時,即使明知其中一個可以獲得最大成功,他們也不願意輕易放棄其他選擇。因為我們的大腦,對於風險,天然是排斥和抗拒的。所以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人很少,因為他們能克服心理上的本能。

比如說,杉木要跳出自己的專業,去學習網絡編程,那麼他就要為此花很多的時間,甚至報培訓班,但也可能結果仍然不理想,但必須得走出這一步。

你想要安全,也許只是現在的安全;你覺得有風險,但從長遠來看也許更安全。

Step2.投入時間、錢和精力

杉木參加培訓、訓練,要花時間琢磨這個技能的關鍵點在哪裡,如何訓練,如何反饋,如何總結,這都需要花時間,錢和精力。

Step3.把注意力集中在內部

你有沒有這種經歷:你的一個想法告訴給親人、朋友、同事,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支持,而是反駁。

這時候你有兩種選擇:

說服他們,中斷自動加工;

堅持做自己,做給他們看。

根據二八定律,路徑依賴會使80%的人走不出舒適區,所以不要在意那些人的想法。

那麼什麼時候該中斷自動加工,打破路徑依賴呢?你可以看這些信號:

我的專業技能已不再成長;

我的崗位待遇也變化有限;

我的人際關係也局限在一個小圈子裡;

我的能力不能支撐起除了我本職工作意外的事情。

《刻意練習》中介紹,天真的重複,是使自己停滯不前的訣竅,而不是使自己技藝精進的秘訣。

3.使用“SWOT工具”,直面路徑依賴

當我們職業選擇,不知道如何做抉擇的時候,可以直面路徑依賴,跟隨內心的選擇。

首先,自己和自己對話,用SWOT工具分析

S代表strength(優勢),W代表weakness(弱勢),O代表opportunity(機會),T代表threat(威脅)

分析完你的需求,試著分析自己性格、所處環境的優勢和劣勢。比如說職場可能會有哪些機遇?職業生涯中可能有哪些威脅?這時要求你試著去理解並回答自己這個問題: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應該在哪兒?

其次,藉助一些客觀測評工具

然後,做出選擇,制定職業生涯規劃。

通過前兩步,我們會選擇出自己感興趣的,同時也是比較符合自己個性、能力和專業學習的,為自己量身製定一個既具挑戰性,符合階段性發展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最後,堅決執行

按照規劃一步步走下去,因為這是一條良好的職業生涯路徑。這樣,即便對所選擇的職業路徑產生依賴感,也會起到正反饋的作用,進入良性循環。

4.運用“飛輪效應”,從路徑依賴到“路徑跨越”

路徑依賴是由不得個人決定的,是身不由己的。消極的路徑依賴會起到負反饋的作用,通過慣性產生泥沼效應,個人發展進入惡性循環。

但“路徑跨越”卻可以做到主動,是積極的路徑依賴,會起到正反饋的作用,產生“飛輪效應”而進入良性循環。

“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比如,你是一名VI設計師,VI設計的工作你已經可以得心應手了。這個時候,你要去擴大它,比如選擇接觸交互設計的工作,或者產品經理的工作,嘗試擴充自己的能力,進而擴大自己的職場技能,實現路徑跨越。

所以說路徑跨越就是讓我們在職場上發揮積極的路徑依賴,主動出擊,擺脫認知凝滯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路徑跨越在短期看來是困難的,但是從長期看來,卻是有很大的伸展空間的,而且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停的動作,不斷的跨越。

Sponsored Ads

如果你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因為“路徑依賴”的影響,可以考慮用以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