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處世

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

Sponsored Ads

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民間俗話也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老子在《道德經》裡就告訴我們,“知人者智”——識人是一門大的智慧。作為一個領導,知人善任是團隊迅速發展的保障。

Sponsored Ads

而作為一個普通人,擦亮眼睛看清楚怎樣的人值得交往、怎樣的人應該多加提防、怎樣的人可以託付真心、怎樣的人止於泛泛之交也是很重要的。

無論是愛情上遇人不淑、還是友情上將把柄落入小人之手,都會給人生造成莫大的影響。

 

 

孔子的三步識人 

孔子在《論語》中就曾教我們識人的三個步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是孔子給出的,從“現在”與“過去”、“外在” 與“內在”的雙重角度,綜合判斷一個人善惡好壞的三條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以”是指人的當前的言行;“由”是指導致此人當前言行的原因;“安”是指此人以什麼樣的用心和目的。

評判一個人,首先,就是先以平時都能看得到的日常言行來進行判斷。如果一個人平時的言行,看起來很好,或是很壞,姑且留下一個初步印象。

第二步,要看是什麼外在因素導致了此人當前的言行。

第三步,要考察此人的用心和目的是什麼。經過這三個步驟的考察,就可以對一個人進行評判了。

Sponsored Ads

按照這個標準,如果一個人行為光明美好,內心坦蕩,做事的出發點也沒有不可告人之處,那就一定是君子無疑。

如果是出於求名的心態來做一些好事,恐怕就只能算作偽君子了。而如果是連齷齪的心態、不擇手段的辦事行為都不加以掩飾了,那此人定是真小人,需要離他遠一些。

 

 

《呂氏春秋》中的八觀六驗” 

《呂氏春秋·論人》中說,“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

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

這段話講的是通過一個人在不同處境中的表現來判斷這個人的品性。

Sponsored Ads

所謂八觀講的是:當一個人處境順利時,觀察他禮遇的是哪些人;當一個人處於顯貴地位時,觀察他推薦的是哪些人;

當一個人富有時,觀察他養的是哪些門客;當一個人聽取別人的意見後,觀察他採納的是哪些意見;當一個人閒居無事時,觀察他有哪些愛好;

當一個人處於放鬆的狀態時,觀察他講哪些東西;當一個人貧窮時,觀察他不接受什麼;當一個人地位卑賤時,觀察他什麼事不會去做。

六驗的意思是:使一個人高興,藉此考驗他安分守己的能力,看他是否得意忘形;討好一個人,看他有沒有什麼癖性;

使一個人發怒,考驗他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一個人恐懼,看他能否堅定立場、凜然有為;使一個人哀傷,考驗他的為人;使一個人痛苦,考驗他是否有志氣。

人在春風得意的時候會容易得意忘形、在身處困境的時候容易一蹶不振,在富裕的時候聽不進忠言逆耳,在貧困的時候很難抵擋金錢的誘惑。

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真正優秀的人,無論身處何境,都懂得約束自己,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諸葛亮識人七法 

根據《將苑》記載,諸葛亮曾經提出了七個識人的方法:“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這七個方法意在給被試者設置種種情境,從他們的臨場反應中觀察這個人的能力:有意用是非去試探他,看是否有堅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

用言詞論辯來同他辯論,看他是否有應變的智慧。

向他請教智謀,看他是否有真知灼見。告訴他有禍難,看他是否有敢於赴難的勇敢。用酒把他灌醉,看他是否因失態而暴露本性。

用利益去引誘他,看他是否保持廉潔。讓他限期完成某件事情,看他是否能守信用。

此七觀可概括為:

志、變、識、勇、性、廉、信等七項內容。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對人才的發現十分看重,他在《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Sponsored Ads

他這七種識人之法,抓住了用人的要義,告訴我們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其方法既簡單易行又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