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

人到中年才明白,把子女培養成「老實人」,大概是家長的「失敗」

Sponsored Ads

教育不光包括學校的課堂,家庭教育甚至對一個人性格和習慣的養成,顯得更為關鍵。「原生家庭」這個詞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或許我們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留有家長的「烙印」。曾幾何時,培養一名聽話又老實的孩子,是很多家長的心願。

Sponsored Ads

每每看到那些頑皮又不懂規矩的學生,家長們總是對比著別人,抱怨著「看看人家多聽話」。 可那些老實的學生,長大後真的過得更好嗎?答案有點意外。

把子女培養成「老實人」,大概是家長的「失敗」,父親的話引人深思

老趙是一名普通的工廠職工,自己也沒有多少文化。不過他對子女的教育還是很在意的,跟那時的不少家長一樣,他常常教導兒子:

我們家條件一般,不能培養你什麼特長,學習是唯一出路,你一定要好好珍惜機會;而且,家長工作很辛苦,你要學著懂事, 在學校不要得罪同學、不要打架。

這樣的話聽起來似乎也沒什麼毛病,可對於一個學生而言,卻可能是種無形的負擔。更深遠的影響是,在這種培養觀念下長大的人, 往往成了過度謹小慎微的「老實人」。

老趙的兒子還算自強,從來沒補課還是考上了一本大學。不過自從走入職場,遇到的「難題」卻越來越多。 從來報喜不報憂,沒讓家長操心過的他,哭著對父親說自己快抑鬱了。

原來他換了三份工作, 都是因為同事和上級總把大家都不愛做的任務推給他,自己還以為是「得到重用」。後來才發現,這只是因為他好說話,可自己又學不會拒絕。

好在這位父親多少還是能體諒到畢業生的不易,他把這段經歷分享出來, 感慨:人到中年才發現,把子女培養成「老實人」,是家長的一種「失敗」。

「老實人」在學校和職場更容易吃虧,原因顯而易見

以前說一名學生「老實」,或許代表著誇獎;但更多人開始發現,太老實的孩子, 在學校很可能提前感受到來自其他同學的「惡意」。

不要以為學生們什麼都不懂,有時候一些同學想用不友好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很「厲害」。而這時候,他們多半會挑那些看上去「很老實」的學生。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正如老趙對兒子灌輸的培養理念,就是別給家長惹麻煩,所以遇到這類問題, 學生更傾向於默默忍受。可這種苦惱並不會真的消失,反而可能讓其他同學「得寸進尺」。

倘若學生自己成績平平,很難引起老師的注意,家長又不怎麼關心的話,就容易培養成缺乏自信和懦弱的性格。

在學校裡可能只要忍忍就過去了,他們畢業後進入職場以後,人際關系變得復雜了。 過於老實、沒有能力拒絕別人不公正對待的學生,將會出現更多的瓶頸。

「老實人」從小被家長教育,要合群、要服從安排,還要靠勤奮和善良獲得外界的認可。但往往很少告誡他們,要學會判斷和維護自己。

走上工作崗位以後,這類畢業生很可能繼續套用這種思維模式, 主動承擔一些本就不屬於自己的任務,來獲得同事和上級的認同。

可現實卻是,一個團隊裡出現了這樣一位「老實人」, 同事很容易把他當成「背鍋俠」。做了最多的工作,但一有問題大家卻把責任推給他, 上級只會覺得這是個能力差、總犯錯的員工。

相比之下,「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培養理念,更適合當代家庭

寫到這裡,筆者想起一個現象,很多家長一面要求學生做個聽話、不給自己添麻煩的老實孩子; 而看到他們被同學欺負不懂如何拒絕時,又責怪學生。

這不是很矛盾嗎?這類家長在培養子女時,只關注結果,沒有看到本質。 要求學生一味聽話,實際上是擔心他們挑戰家長的「權威」,可這也讓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

當他們從家門走到學校,從學校走進職場的時候,面對其他人的「權威」,自然也就難以學會分析。 相比之下,或許「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培養理念更合適。

Sponsored Ads

既要求學生遵守規矩,不做影響他人的行為。同時,自己被其他同學所影響時,也要及時學會正面對待,不要因為怕給家長惹麻煩而一味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