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成功

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靠什麼傳承至今?

Sponsored Ads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

 

在中國,最常見的家族興旺和衰落的過程是:上一輩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下一輩老成守業,艱難維持;再下一輩坐吃山空,家道中落。

Sponsored Ads

 

其中,時代變遷也起了最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一番“社會主義改造”,以前的名門望族早已成為“無產階級”,要想在中國找到能夠幾代財富傳承的家族,就更加困難。

 

 

但是有一個家族,卻擺脫了這個“魔咒”,並且可能是目前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

 

這個家族就是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策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的家族——蘇州貝氏家族。

 

提起貝聿銘,可謂名滿天下,無人不知。

2017年4月26日,貝聿銘老先生過了自己的100歲生日,在他傳奇的100年人生裡,他獲得了一個建築師能擁有的全部榮譽。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貝聿銘身後,是一個傳承了15代的百年名門望族。

 

明朝中葉,原籍浙江的貝蘭堂定居蘇州,以行醫賣藥為生,成為蘇州貝氏的始祖。到了清朝乾隆年間,貝氏由於經營中藥業成為蘇州四富之一。

 

 

到了近代,貝氏家族以同為第十三世孫的貝哉安和貝潤生兩支最為興旺。

Sponsored Ads

 

貝哉安及其子孫被稱為“金融世家”,而貝潤生則被稱為“顏料大王”。

 

這兩支成就非凡,貝潤生在蘇州留下了一座修繕完整的獅子林。

 

 

獅子林是漢族古典私家園林建築的代表之一,又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現在的獅子林同時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而貝哉安參與創辦了上海銀行,還協助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

 

 

貝哉安的五個兒子、四個孫子也都從事金融工作,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貝哉安的第三子,也就是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

 

貝祖詒出任過中國銀行副總經理以及中央銀行總裁。

 

1948年,貝祖詒赴美,擔任駐華盛頓中國技術代表團團長。

 

此後,貝祖詒做出了一生中一個重大決定:留在美國。若不是這個決定,日後就不會有建築大師貝聿銘了。

 

 

1962年,貝祖詒出任中國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董事長,直到1973年退休。

 

貝氏家族之所以如此輝煌,主要得益於其“詩書傳家,樂善好施”的家教與優良的家族文化。

富而不驕,樂善好施

富豪家族多的是,大多只能算是暴發戶,難得的是富而不驕,樂善好施,才算是真正的名門望族。

 

 

貝聿銘的叔祖父,“顏料大王”貝潤生認為,“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把自己花巨資修繕一新的獅子林,給全體族人享用。

 

此外,他在園子裡設立了貝氏祠堂,並在旁邊捐資建立了貝氏承訓義莊,用來贍養、救濟族人。

 

 

貝潤生與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共同捐資在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二人對蘇州的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解放前夕,孔祥熙一人就捲走了一億三千萬美元,而貝聿銘的父親,身為中央銀行總裁的貝祖詒遠走美國之時卻沒拿走一分公款。

 

這些優秀的品質,都是這個家族能夠十幾代財富傳承不斷的原因。

 

詩書傳家,重視教育

貝哉安很早便中得秀才,20歲已經時成為蘇州府學貢生。後來由於父親去世,只得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打理父親留下的大批產業。

 

貝哉安重視子女教育,兒子貝祖詒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唐山工學院,而貝祖詒把兒子貝聿銘送到美國求學。

 

 

貝聿銘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而他的四個子女們,其中三個兒子和父親一樣,畢業於哈佛大學,從事建築工作,女兒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律,都非常出色,看來貝氏家族的光榮傳承,還要不止15代了。

 

文化通婚,順應時勢

和當今人們婚姻重視“有車有房”不同,貝氏家族選擇文化世家通婚,這樣有利於培育更優秀的下一代。

Sponsored Ads

 

 

貝聿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氏,擅吹笛子,虔心向佛,可惜在1930年,患癌去世。此後,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又娶了“江南名媛”蔣士雲,是為貝聿銘的繼母。

蔣士雲是當年曾在北洋政府任外交官的蔣履福之女,她從小天生麗質,聰穎好學,10歲時被家人送往上海讀書,12歲隨父親赴北京,在英國人辦的學堂裡學習英語。

 

16歲時,作為駐外使節的千金小姐,蔣士雲又隨父母遠下歐洲,並在法國巴黎留學一年,在熟讀英語的基礎上又初通了法文。

 

而貝聿銘自己,娶的也是大家閨秀陸書華。陸書華的父親是麻省畢業的工程師,她在上海中學畢業後,往美國讀本科,以此機緣與貝聿銘相識。

 

這個家族當初有倖躲過了元朝戰火,在蘇州傳承了十幾代,卻差點在“十年浩劫”中被扼殺。

 

貝氏家族早年間就很“識時務”地將大部分財產上交出去了,比如銀行、電力、燃油和染料的經營權,兩幢房子也交了,其中一幢是上海法租界南陽路170號的貝家花園洋房,一幢就是大名鼎鼎的獅子林。

 

儘管如此,家族的人還是沒有擺脫厄運。唯一躲過這場浩劫的,恐怕就是貝聿銘這一支了。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貝聿銘曾考慮過回國,被他父親阻止。事後發生的事情,證明瞭他父親的遠見。

 

蘇州貝氏家族因為出了貝聿銘,讓整個家族的名望達到了新的高度。

歷劫不倒,名門氣質

貝聿銘的族弟貝重威,因右派入罪判刑22年,發配黑龍江勞教。

 

妹妹貝聿琳想方設法弄了點白糖寄給他。後來,他對大家說,要是沒有這白糖,他肯定已經自殺了。

 

貝聿琳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銀行家丈夫儘管自降工資,仍是“歷史反革命”,每次參加批鬥會回來,貝聿琳就對丈夫說,對你就一個要求,不要死。

 

她的女婿梁成錦回憶:有一次岳父從批鬥會回家,孩子們看他掛著大牌子,就幫他摘下來,掛牌子的鉛絲把他勒出了深紫色的印記。

 

大家都很難過,一時不知道說什麼,他自己卻“一彎腰從菜籃子裡挑了幾棵開著黃花的菜芯,又順手從地上揀了個瓶子,插好了往桌上一擺”,他說:有花就有春天,有花就有希望!

 

可見即便是身處困境,貝氏族人的依然保持著可貴的名門氣質。

 

貝聿銘的九姑貝娟林嫁給了同為顏料大亨的吳同文。

 

當時貝娟林的嫁妝是一塊位於上海的土地,吳同文在這塊地上請人建造了一座豪宅,也就是後來被稱為“遠東第一豪宅”的“綠房子”。

 

在十年浩劫期間吳同文遭到批鬥,和姨太太一起手把手在綠房子裡服毒自盡,貝娟林也被掃地出門。

 

後來政府決定把綠屋還給貝娟林,但被她拒絕:“不要了,就算拿回來,也找不回當年的氣派。”

 

可見貝氏家族的傲骨,歷經磨難而不改。

 

因為父親將貝聿銘送到美國,躲過一劫,才讓這個傳承了15代的大家族不至於全部凋零。

 

這也印證了那句話:“移民有時候是在讓中華文明得到保護和延續以至發揚光大”。

延續傳統,傳承文化

美國國家藝術館、甘迺迪圖書館、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盧浮宮金字塔,直到家鄉的蘇州博物館,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經典之作。

 

很多人認為,這位昔日的中國小生之所以能夠成長為世界大師,與其顯赫的家族文化是分不開的,譬如他的叔祖貝壽同就是中國第一個到西方學建築的學生,且設計了不少大作,例如道前街蘇州監獄。

 

貝家的老宅就在蘇州獅子林,那裡曾是貝聿銘小時候與族親玩耍的舊地,那裡深厚的歷史文化,給了他幾多天才的設計養分。

 

“創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晶,這是我從蘇州園林中學到的。”後來功成名就的貝聿銘如是說。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別有洞天的故事,都曾經為貝聿銘設計山洞和過橋帶來靈感。

 

貝聿銘這樣談自己的建築理念,“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建築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其次是如何將現代與傳統相融合。雖然這一建築建於現代,但我有責任尊重千百年發展而來的傳統。而事實上,這兩者也是相關的”。

 

Sponsored Ads

同時,作為一個商業世家的後代,貝聿銘也一直想理解父親貝祖貽的一句話:優秀建築的精髓不僅在於構思偉大的建築物,而且要使他們與金融和經濟要素有效地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