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

為什麼要求自己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Sponsored Ads

當一個人處於陌生的環境,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更容易暴露出來,這是我們認識自己的機會。
 

哈佛300多年來唯一一位女校長德魯 · 福斯特說過:

Sponsored Ads

 

好的教育之所以好,是因為它讓你坐立不安,它強迫你不斷重新認識自己和周遭的世界,從而不斷做出改變。

 

這話同樣適用於旅行,多少人一生中的重要改變,都是在旅途中碰撞發生的。

 

那些路途中擦肩而過的,關於貧富、關於高下、關於聚散,衝擊了多少人的心靈。

 

德魯 · 福斯特在哈佛的另一個演講中,也談及了旅行的意義,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到底為什麼一定要出去看看這個世界。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

 

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帶孩子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以學習的方式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意義在於成長。

 

 

 

、了解世界,是每一個旅行者內心的動力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第一次。

 

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了一個大家庭。科技讓人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也讓我們不得不適應紛繁多變的社會環境。

Sponsored Ads

 

孩子們的未來,必定是和各個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了解世界是他們的必修課。

 

不久前,由教育界、商界領袖共同組成的“美國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頒佈了21世紀的人才應該掌握的技能,其中,“了解整個世界”是首要的技能。

 

世界有太多東西需要我們去熟悉,去探索,絕不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

 

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熟悉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了解異國的人文與生活。

 

所以,每年我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品嘗其他國家的食物;

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誌;

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

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

體驗與陌生人相處;

適應各種氣候狀況;

甚至是那裡的空氣中瀰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說,這和我們那裡不一樣,這個一樣,也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在這樣的比較中孩子們更善於觀察,感知變得敏銳,胸懷也更寬廣。

 

當眼裡看過更大的世界,心中才能更寬容,才能更坦蕩。

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是了解世界的重點。

 

 

 

二、我們該怎麼旅行和了解世界?

 

 

認識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了解世界,但沒有哪一種比身臨其境的體驗更重要。

 

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我和孩子的一貫做法是:

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每到一個陌生國家前,我和孩子們會一起進行長達一週的自我培訓,包括語言、文化、生活細節和攝影技巧。

 

印象很深的是去意大利的一次旅行。

 

提前一個月,我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孩子們對文藝復興要有基本的了解,我會跟他們說盧浮宮的神秘和拿破侖的傳奇。簡單的語言培訓後,孩子們在過海關時可以自己應答,依靠自己在陌生的城市找到方向。

Sponsored Ads

 

做過相應的功課,再來到陌生的國家,孩子們會想要去驗證,資料上的和親眼所見的是不是吻合。他們在陌生的城市,使用熟悉的交通工具,和當地人交流,會主動尋求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我們事先設定好的任務。

 

 

 

三、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真實的社會。

 

 

 

 

我記得在慕尼黑時,他們能夠自如地乘坐地鐵公車;

 

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時他們忙中有序;

 

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的圍觀;

 

在羅馬奔波於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

 

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

 

只有讓他們充分自由地接觸社會,在交流的過程,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懂得彼此合作,才能真正提升自己。

 

和當地人接觸,重要的是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們的交通工具,去逛他們常去的博物館,住在那裡,細細欣賞。我們在盧浮宮整整呆了三天,我知道也有很多人去盧浮宮,是為了完成“盧浮三寶”的拍照工作。

 

夜晚,我們在埃菲爾鐵塔前草坪上游戲,直到這個雄偉的鐵質建築亮起燈火,才踩著巴黎夜晚的燈光,晃晃悠悠坐地鐵回到青年旅社。

 

當我們帶著激動和疲憊、收穫與成長,結束了旅程,也把對陌生國度的思考也一併帶了回來。除了留在腦子裡的回憶,我們還有日記、明信片、相片,我還會和孩子們開展各類型的小組討論,這些回味會讓一次旅程變得更厚重,從而已經開始期待下一次了。

 

 

 

四、看過世界,了解自己。

 

 

每一次到陌生的城市或國家,都是一個機會,幫助我們重新構建思考模式。

 

孩子們知道了在陌生的地方,可以向哪些機構尋求幫助,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去完成任務。

 

當一個人處於陌生的環境,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更容易暴露出來,這是我們認識自己的機會。

 

不僅是孩子,每次當我和他們面對陌生的衝擊時,我也在成長,我也在每一次看到了更加清晰的自己。

 

成長過程經歷過一次次在陌生環境中的探索和適應,當他們長大後,就不會懼怕改變,不會害怕面對陌生的環境。因為他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一種適應的模式。

 

很多人說,孩子太小了,七八歲旅行能記住什麼?更別說更低幼的孩子了,他們什麼都不懂。這是我們對孩子的誤解。

 

一般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人獲得了什麼,會以他表達出來的東西或者他的改變作為標準。一個處在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孩子,他們的表達能力不足以清楚有效地表達收穫了什麼。

 

於是大人們很武斷地說,他們年齡太小了,對他們來說沒有用,以後都記不得。

 

也許一個孩子在四五歲時的一次旅行,等到十幾歲時確實會不記得,但這次旅行對於接下來一年的成長絕對意義非凡。甚至不用帶出國,經常到不同的環境裡,看到、聽到、感受到一樣和不一樣,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

 

從小開始的旅程,是擴展生活廣度的起點。

 

Sponsored Ads

我喜歡那句話: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but a journey(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